7/21/2013

女農討山誌

  這是小弟上完一堂「生態廁所」實做以後
,馬上衝去圖書館借的一本書
心理記憶猶新的只記得,阿寶作者和我說的一句話:竹屋花了五萬元,已經住13年了。
讓我對自然建材有了新的定義與詮釋,自然建築不貴,就地取材,重點是可以回收到土地。
去圖書館拿到書時,心中不免有幾分興奮,泛黃的紙上,可以感受,歷史的歲月,這本書在2004年就已經發行,但裡面的介紹真是令人期待,阿寶的旅行走過千山萬水,靠著單車的力量讓他橫越西藏、西馬拉雅山等等許多景點,堅持帶厚重的紙把當時美景用畫的,留在身體的記憶。

 重點是書裡的內文,讓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流浪一年的我有從此,灌注一種無限的力量,彷彿聽見內心的吶喊:該去流浪了。阿寶:是為女農,來梨山一個人獨自整地種黎,從不會到會,放下一切為了全心全意照顧這片土地,起願要花十年時間照顧,在本書內容說起他的記錄過程,一切點點滴滴,文字咀嚼起來,非常讓人回味,看著書中她擔任農夫的腳色,從去一攤水果販問起,你們有缺套袋的工人的生產者?回到自己土地善待土地寸金寸土般的珍惜,接著要轉為與消費者對話的商人,每個職位的經歷都讓人十分敬佩。

 看了此書不但可以瞭解故事之外,還可以認識大自然中每一位腳色,也更接近自然的生活,書中提到:我們都離土地,太遠了,萬物是自然的一部份,從泥土來的,為什麼讓他歸回泥土。許多都市人高喊愛好自然,卻對自然中的一切生疏,懼怕到幾近離譜。

 看到精彩的內容,讓人彷彿身歷其境的做了一場夢,當要清醒時,已經翻到最後一頁,若有機會的話請你/妳一定要翻閱這本女農討山誌。

7/13/2013

吃豬皮的日子

裡面寫了很多台灣文學家,一開始對封面標題吸引,沒想到一篇一篇台灣風情,像似讓我再度看到不一樣的台灣,還不錯看的文章,每篇篇福不長,但確也有意思。

分享一段文章
月台/艾雯

 是起點也是終點,是開始也是結束;
 是歡聚也是離散,是出發也是歸宿。

從來沒有一個地方能匯集如許多人的流動量,從來沒有一個地方,從擁有如許悲歡離合。
 從清晨到白晝,從黃昏到晚上,從黑夜到黎明,數不清的腳印,帶著來自各地的泥土。重重疊疊,密密麻麻踩上去,有紅色的土來自山間,有褐色的土來自田野,有黑色的土來自城市,有白色的土來自海濱。聚攏又散失,堆積又瀉落,沒有一粒種子能在土裡成長,如同沒有一雙腳步會在這裡駐留:緣因
    這指是流動的浮土,這僅是過往的月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總之還不賴看就是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