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/28/2013

有木有田



《有田有木,自給自足》
本書採訪10 對「棄業從農」的伴侶,離開了城市與穩固的工作,一家人來到農村,靠著雙手和土地生活­。種田,不再是「等我退休以後」的事!他們的耕作法友善土地,透過雙手與勞動,自己生­產健康的食物,改變餐桌模樣,讓食物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。 這10種農耕生活的創意實踐,不僅是對親近土地與田園生活的嚮往,也是一場溫柔而堅定­的革命,象徵著台灣社會價值的深層轉變,他們是田間的革命家。
更多內容請連結至作者BLOG文章:《有田有木,自給自足》


   其實許多老人,看見許多回鄉下田的青年朋友,不時會存著疑問,這世代是不是在倒退走?個人認為,過去我們不懂食物對我們要害,大量依賴國外進口,低價化的食品有什麼就吃什麼,現代機器越來越好,科技進步發現許多進口食品都不是真正的健康,最健康是短炭竹跡從自己土地出來的食物,回到土地,代表著人與自然不可分離的緊密關係。
  便捷的超商,讓我們失去珍惜所有的食物,外表的包裝換取了我們內心的需求,如果我們以再以"錢"來解決問題,我想問題會拉得更長更遠,唯有實際實行才是重點,每次吃過飯時嘴巴一定會多咬幾口在嘴中咀嚼,享受與土地之間那種合一的滋味,謝謝上天土地,讓我們溫飽~~這本書也一定會很好看~!!!有機會就買回家看看。

5/14/2013

曠野的聲音-瑪洛.摩根




   這本書明白的說明人與大自然關係,作者瑪洛.摩根50多歲時經歷一場奇幻之旅對人生歷練寫出,故事一開始就製造緊張氣份,即將準備去澳洲原住民的赴宴,期待的她搭上一台不知名的車子,路途中隨著城市到沙漠景像,不僅讓她懷疑,這是一樁綁票案?但事實結果竟然毫無準備的要與澳洲原住民橫越澳洲的沙漠,無助的問烏達(唯一會說英文的土著),這趟旅行要多久,只要看到三次月圓,就代表目的地不遠了,天呀!!!在什麼都沒準備情況下,就要與土駐橫渡澳洲沙漠,在一般來聽起來是非常荒謬的事,她做到了,心靜從一開始的想離開這地方,轉變為享受在其中。
   她被命名為「變種人」接觸澳洲土著的「真人部族」發現古老智慧的奧秘所在不需科技輔助也可以達到相通效果,與我們相比只要一天沒有光、電、水及科技補助設備,我們很快就失去生活的平衡,在許多社會觀念上,甚至超越著我們,我們卻還在爾虞我詐,你爭我奪的「比較」與「計較」的模式。
  其中有兩部份值得去學習,作者曾問土著們,你知道耶穌嗎?他們達知道祂的真理,但不用刻意去相信他,因為他們打從心理,從早就是感謝,感謝一天的光,所以他們根本活在真理及實踐宗教裡面,並不需要特別去相信的觀念,覺得值得學習。
  第二部份比較難,作著有天被指派要當一天當中的領隊,對沙漠環境不熟的她難免感到無助恐懼,要怎麼找水,要去哪裡?族人只會說土著話語,最終的辦法是安靜的用心去聆聽,鈴聽自己心靈的聲音,這恐怕有夠難,現在的我們有太多雜事,一心兩意,三心二用,要我們安靜的面對自己是需要學習與挑戰,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。

  作者本身的故事也很有趣,本身是美國婦人的她年過50,做醫療工作,澳洲的醫療需要她的專業,二話不說的就來幫忙,發現澳洲沒有一位黑人,大賣場,餐廳、速食店,一個黑人的影子都沒有,於是她開始去幫忙黑人爭取一些就業機會,沒想到身邊白人的朋友,只是淡淡的說別被騙了,黑人內心狡猾、惡增、會吃人肉等等,因為接觸到真人部落之後,接觸到古老智慧,三個月的旅行完全沒有人何裝備,整個就很讓人敬佩,而當然希望有一天也能實踐在我生活當中。

話語學習:
  通過任何考驗的為一方法,就是面對考驗。這是無可避免的方法。

只有等到最後一株樹被砍掉了,最後一條何被汙染了,最後一尾魚被捕食了,人才會發現金錢並不能充肌。

人生就像一張帶不走的成績單,不會有人會給妳騰上分數,因為出題者就是你自己,對生命的負責。


主人向原住民介紹,生日饗宴時會利用生日快樂歌,蛋糕臘燭代表這一切的成長。澳洲原住民好奇的問你們為什麼要那麼做?對他們來說,只有特別得是才值得慶祝,他們慶祝心智成長,而這只有自己知道,所以也會決定何時宴會。這番話實在好好的,給他紀錄一下。

有趣的是,我們拼命發明機器,來使用某些醫療技術,而這群澳洲土人確證明,不必使用一根電線,也可以達成醫療效果。

5/09/2013

蓋綠色的房子/做自己的建築師 (林黛羚)


這本書真是精彩,23個建築故事,築起一棟房子這過程需要經驗,大夥一同合作,完成的綠建築,許多人努力賺錢買一棟建築,但也有許多人住很少錢築起一棟建築,這本書真的很精彩,每棟建築的故事,都有直得學習的地方,真正一棟綠建築的房子,不是花大筆經費,而是獲得前人巧思,看完也想DIY,雖然多少都會流血流汗,但這一些都值得的。

以下是我學習書中筆記~~~

房子就像被景溫暖,厚實、舒適,靜靜地坐落在環境當中,由主人慢慢的透過生活,累積出他的氣質。

重點題問紀錄
施工過程如何確保叫料實在
施工過程要做「試體」、鋼筋要「過磅」。混泥土為確定磅數是否屬實,載運混泥土的卡車最後都要將將剩下的水泥放入溶氣中做「試體」,以確保日後品質無誤。而購買鋼筋之後,建議要到認識的店過磅,確認磅數與價格無誤,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。

主人經過這次的經驗,從設計到完成,有沒有什麼缺失需要改善。
1防水:外部防水比裡面重要,要確實做斷水處理,否則日後維修需花更大經費整理。
2水電 水電的工程需注意,供電大小即使用電路用品須找合格品牌,比較大品牌。

農舍的建築、結構有何特殊規定,有沒以什麼小細節必須注意 ~!
根據農業發展條例規定,農地要大於0.25公頃材可興建農舍。農舍面積不得大於農舍得十分之一、總建築面積不得大於150坪,建築高度不得高於10.5公尺。如果臨界地位達三公尺,則開窗大小不得大於3平方公尺,只要請合格建築師設基,小細節就避免自己傷腦筋了。

老房子,電路管線如何在預算內更新?
全部改用明管設置

再吹涼風概念?再吹涼風 整體據說比來吹涼風更省成本,請問秘訣是什麼?
相較於上次大面積地挖填方,我們發現架高的獨立基腳建築不必全部挖掉原有地基土壤,加上建築物的面基小,整地範圍盡量控制再建築物往外延伸12公尺距離即可。小幅度的整地不但低成本,水土保持力也較佳。

如何實踐不花大錢也可以綠建築的目標?
高科技的節能產品對小資本來說,其實並不實際,其實結能的精神應該注重再設計與改念,利用木材天良的隔熱保溫調濕功能,良好通風設計、雙層屋頂、架高的地板,以及挑出延伸的屋簷設計,產生自然通風對流雨遮陰排水。

綁鋼筋是否有要注意的地方
箍筋間距不超過15公分

山坡地的坡度陡峭,要如何穩固房子地基
到水土保持,支撐結構選擇沿著坡度而建,取帶一般大量挖掉土地不環保做法。架高最高達5公尺的H型鋼支撐結構,獨立基腳深達1.5公尺,經過計算確認安全無慮。房子管線部份也可整理在地板下,方便維修。


何謂客土袋建築(Earthbag Construction)是一種不昂貴、但足夠強壯、可以輕易建造的建築形式。建築的主要單元,主要是將現有基地的土壤礦物質(如沙、碎石、土)裝到強韌的袋子裡以磚塊一般的交錯方式,一包堆著一包,一圈一圈的層層而上形成曲線造型,以便使整個結構更加堅固。最後再以灰泥、水泥等等材質保戶外牆。達到防水龜裂效果。

這種建築,可以臨時搭建,也可以做為永久建築、適合小到中坪數空間。

土袋建築袋子需要特別國外購買?
台灣國內就可以購買,只要挑選半透氣材質即可,目前主人使用一般常見的尼龍袋。這種材料很耐用,當客土固化後,還可以有韌性撐住,不建議使用完全不透氣塑膠袋,或者不耐拉的麻布袋。

5/03/2013

美的曙光/蔣勳

"美的曙光"蔣勳老師的文字,種事感覺某種生命力,閱讀時你會樂在其中,彷彿文字都會跳動成為他所說的畫面,展現在你的眼前,這本書在探討美是什麼?一個簡但又複雜的問題,藉由不同時空背景探討文化,甚至人的根本。
 這本書帶我回到過去石器石代,甚至更久遠的可能,人的出現,我們擁有動物沒有的直立身體,又稱(靈長類),我們學會打石、燒陶、鑄鐵,用靈敏的雙手創造出無限可能。

精彩內容讓我忍不住在次回顧

水可以滋養萬物
但卻永遠往低出流
當人類努力爭取著往上爬的時候
水卻甘於平凡,甘願往下游滲透

內容當中探討,我們說「書畫同源」書法跟繪畫本是同一個源流,人其實是先懂得畫畫,才學會用文字去表達情緒

還有一段說「年年有餘」這段文字其實是以魚為重點,為尊貴的象徵,而過年時吃的魚不能吃完,這樣富貴材可以留到明年說法。又有一對窮人沒錢買魚,只好用木頭雕刻,魚背上放些佐料使用,可見古時智慧,對於傳統的那種信仰十分渴望與尊敬。

 然而書中裡討討的,不論美索不達米亞的項鍊,馬家窯的陶罐各種多元樣式的文化及智慧與線在的我們有認何關係?這些東西都讓我們感覺到生命曾有美好的哪種力量,好像就正在我們生命一直流動,使我們感受到遠源流長的歷史。

 最後分享蔣勳老師也分享自己對美的看法,美,究竟是什麼?美的形式有點像走在鋼索上的人,兩邊都有陷阱,要保持在鋼索的平衡。美是平衡,是感性與理性的平衡,也是快感與美感的平衡。我們應該就要從年輕時開始培養感官豐富的感受,可是最後不要僅只於感官,而是能夠讓自己的生命從感官到更高的心靈狀態。這種狀態是美也是愛。他可以與很多很多人分享,而且越分享越多。美應該是一種心靈的綻放,應該是毫無羞怯的把笑容、你的淚水與別人一起分享,才是真正美的意義。

5/02/2013

((菜鳥木工日記))---人物介紹------

屏東枋寮,位於南台灣的一部份,這裡屬於熱帶型氣候,而我的兩位老師也在此與大家分享,第一位是楊三二(師父),出生 1952年,聽師父自述,國小六年級就開店修腳踏車,曾參與十大建設,德基水庫等等多樣重型機械駕駛,曾去過沙烏地阿拉伯工作,大約七八年前,師父開始想要打造一棟卡榫屋,沒有鋼骨結構,於是自己翻書參考,自己製圖設計房子,因此工廠也命名為一冊木造技研所,獨自一人摸索、實做木結構部分,經過反覆的修改終於在今年(2013)年開始親手打造自己的卡榫綠建築,因此我也來向師傅開始學習。
在工作時,師傅都會很安靜思考,他說很多細節多注意一點,做事是用心,而不是出力就好,許多時候都覺得這句話意思簡單,但要完全實踐式如此的困難。
師傅也是金龜車蒐藏者T2
 













  另一位我都叫他大師兄(阿仁),出生1986年本身背景以室內設計為主修,有做模型、家具等等經驗,因為想學完整的木工從基礎學起,一年多前特別從家鄉嘉義到枋寮和師傅學習榫頭部份,師傅這邊因為經費有限,所以我們都是以工換宿的身分學習,我很敬佩師兄的熱愛,沒有錢,但可以用心學習。

 


  我的背景和二位完全不能相比,我來自桃園,過去主修電影影像燈光基礎,熱愛文化、本土味,對於木頭榫接能搞一棟房子覺得很棒,所以也一頭踏進這個木工行業,說真的有困難,台語是我從想到大最不熟悉言語,卻也是這裡溝通模式,另外很多機器上的操作,都是第一次,所以每次都被指正的滿頭包,有次師傅說真不知道該怎麼教你,心理當然會有所難過,不過我告訴自己,剛出生的嬰兒沒有第一天就會用雙腳走路,一定會有跌倒,而也要有勇氣站起來,這條路想必堅心,但成果想必滿意。

5/01/2013

((菜鳥木工日記))第一課 順線

   師傅多半手工半機械化的方式操作,在機械操作之後,收線是最基本的基本工,無時無刻都有關乎到機器的壽命長久,師傅說亂收線不按造原來的方向,裡面的銅線會打結,到時候就短路燒壞掉,所以我的第一課就是如何將線收好,順著現原來的方向,收尾時輕輕纏繞

這堂課雖然很簡單,但可以感受到對於機器珍惜使用,不管那種機器都以感謝尊重態度面對,這也是代表心態很重要。